支持多維,請點擊我們贊助商的廣告

《天葬》  王力雄 著

第三章確立主權的互動(1)

【多維連載】

也許可以說,人類近代史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西方崛起。十八、十九兩個世紀,西方以不可遏止之勢向全球擴張、征服和殖民,打破了原本在歐洲以外自成一體的每個封閉社會﹙包括中國和西藏﹚,所有抵抗都以失敗告終,西方從勝利走向勝利。到了二十世紀,人類基本都納入到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國際社會。

不奇怪,維繫和運行這樣一個國際社會的基本觀念和秩序,必然是來自西方。既是同一個國際社會,不可能容許兩種或多種不同的觀念與秩序,其他觀念和秩序都需要改變。在下面我們所要講的故事中,西藏就是因為堅持自己的觀念與秩序,付出了慘敗與恥辱的代價。中國比西藏更先一步嚐到苦果。除非你有讓人家服從你的實力,否則只有接受人家的規則。不改變就挨打──這就是國際“叢林”的規則。在近現代世界,非西方國家的很多問題都來自按照西方標準對自己所做的改變。在那些改變中,除了被強迫進行的改變,還有把西方原則視為公理而自覺地追隨。傳統割裂、平衡喪失、文明衝突和社會震盪,還有轉型之中的困惑茫然,民族精神的分裂以至歇斯底里......非西方國家在這種改變中付出的代價之大是難以估量的。

如果世界停留在十八世紀不變,上一章所描述的清代中國與西藏的關係──一方得面子,一方得實惠──應該是一種在模糊狀態下獲得自然平衡的恰當方式。然而,一旦接受西方的主權觀念,中國和西藏就不得不轉換到新體系,按照新的規則調整相互關係,甚至需要用新的標準改寫歷史。可想而知,讓中國接受主權觀念,它就要對西藏實現明確的主權控制﹔而西藏接受主權觀念,它要的卻是擺脫中國而獨立。二者原來可以和平共處的模糊關係,不可能納入必須明確界定的主權體系。因此,進入主權體系,中藏雙方的關係就不能不成為對立的。

按照主權的定義,西藏人可以認為自己一直擁有實質上的主權,它有符合獨立國家定義的領土、人民和政權三要素,有獨立的軍隊,發行自己的貨幣,並有自己獨特的文化。而中國則以西藏歷史上的臣服姿態為根據,宣稱自己擁有法律意義上的主權。即使延續長達近二百年的駐藏大臣對西藏沒有實質性權力,但其中具有的統治象徵,卻足以使北京產生一種相當根深蒂固的心理意識──西藏是屬於中國的。這種意識不僅存在於北京的王宮,也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集體意識,而且可以很自然地與近代主權概念畫上等號。

雙方的這種對立,在主權體系以及相應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背景下,變得日益尖銳。傳媒時代造成的民眾參與,使得對立越發難以調和。可以說,中國和西藏迄今發生的一切,早在西方開始尋找新大陸和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時候起,就已經埋下了命定的劫數。整個二十世紀的中藏關係史,核心就是主權觀念的確立、套用和調適,這個過程產生了大量衝突,奠定了中國與西藏當代關係的基礎,延續到現在,並將一直延續到相當久遠的未來。

1、西方出現

自十七世紀英國開始在印度次大陸殖民,其勢力範圍逐步從沿海地區向北擴展。到十九世紀下半葉,已經達到喜馬拉雅山脈,與西藏相遇。那時,印度在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中已居於中心地位,為英國提供大量資源,也積聚了英國的巨額投資,被稱為大英帝國的生命線。為了保衛這條生命線,大英帝國和它的印度殖民政府隨時警惕對印度產生威脅的任何可能。

由於印度次大陸南部有印度洋為天然屏障,英國的警惕主要針對北部的亞洲大陸。那裡有中國、俄國兩個超巨型大國。即便中國在當時尚不足慮,俄國卻讓英國不能掉以輕心。當時俄國勢力已經擴展到蒙古和中國的新疆,與印度只剩西藏高原擋在中間。為此,英國就有了控制西藏的戰略需要,使其成為橫在俄國與印度之間的緩衝區。印度人D.R.曼克卡爾曾這樣寫﹕

英帝國主義曾是那一時代最強大的國家──它皺一皺眉頭其他國家都不能漠然置之。儘管這樣,他們還唯恐在什麼地方出現某種紕漏,因此,把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國防安排得無懈可擊。他們在印度四周建立了廣闊的安全區。它的防禦要塞實際上東到新加坡西至亞丁。根據這項政策,位於印度東北邊界的西藏必須是獨立的,而且對印度必須是友好的,同時,還得受英國支配。〔1〕

[多維主頁] [每日一章目錄] [上一章] [下一章] 


[請發表您的評論] [原書郵購]

明鏡出版社特別授權


多維信箱: cnewsnet@chinesenewsnet.com